甲鱼,学名鳖,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于爬行纲、龟鳖目、鳖科,是一种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,与恐龙同时代,历经数亿年的地球变迁,顽强地延续至今,堪称生物进化史上的“活化石”。
远古时期甲鱼是一种古老的爬行动物,早在两亿年前的晚三叠纪就在地球上生息繁衍。
在古代文学作品中,甲鱼也常常被提及。例如,五代时期的高僧谦光是一位食鳖的专家,他曾感叹:“但愿鹅生四掌,鳖留两裙”,这反映了甲鱼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。
宋代:出现了“冬瓜鳖裙羹”和“沙地马蹄鳖”等汤羹菜,至明代仍是宫廷美味。
近现代
20世纪50年代:中国台湾省开始养殖鳖,养殖户主要集中在台湾省南部。
20世纪70年代末:刘筠院士牵头在湖南省汉寿县开展鳖人工繁殖研究并取得成功,从此拉开了中国大陆鳖类养殖的序幕。汉寿县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,所产甲鱼以裙边大、肉质鲜而闻名。
20世纪80年代前:上海的小菜场和农贸集市中甲鱼罕见,野生量少,极为珍贵。
20世纪90年代:上海的青浦、川沙、嘉定等县开始试验人工繁殖幼甲鱼及饲养成年甲鱼。1991年,前卫农场首创上海商品化养鳖获成功。到1995年,上海上市甲鱼达104吨。
21世纪:甲鱼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渔业中发展速度最快、效益最好、集约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。汉寿甲鱼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、湖南省优质农产品。
甲鱼肉味鲜美、营养丰富,富含蛋白质、不饱和脂肪酸、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。在传统中医里,甲鱼还具有滋阴凉血、补益调中、补肾健骨等药用功效,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。这也使得甲鱼在市场上备受青睐,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,催生了规模庞大的人工养殖产业,从种苗培育、饲料生产到养殖技术服务,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,为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。
在古代中国,甲鱼地位不凡,从商周时期起,就有关于甲鱼的记载,被视为珍贵食材。《诗经》里“岂其食鱼,必河之鲂。岂其食鱼,必河之鲤”虽未直接提及甲鱼,但反映当时对水产重视,甲鱼亦在其中。到春秋战国,甲鱼更受贵族青睐,《孟子》中“鱼鳖不可胜食”体现其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,是富足生活象征,常出现在祭祀、宴请等重要场合,秦汉时期,养殖技术初步发展,为食用提供稳定来源。
甲鱼在传统医学领域也占据一席之地。中医典籍记载,甲鱼肉有滋阴凉血功效,可治肝肾阴虚、骨蒸劳热等症;鳖甲能软坚散结、滋阴潜阳,用于治疗症瘕痞块、阴虚发热等。这些药用价值经长期实践验证,成为中医文化重要部分。
在民间文化里,甲鱼寓意丰富,因寿命长,被赋予长寿象征,部分地区老人过寿送甲鱼表达祝福。但也因一些习性和外观,在个别文化语境中有负面含义,如行动迟缓被与懦弱关联。不过整体正面寓意更广泛,融入民俗活动、传统艺术。
在现代,甲鱼产业飞速发展。人工养殖技术不断革新,产量大幅提升,满足市场需求,加工产业兴起,从传统烹饪到甲鱼罐头、保健品,拓展消费市场。但野生甲鱼因过度捕捞和环境破坏面临生存危机,成为保护对象,体现人类对生态平衡和物种保护重视。
甲鱼是一种高档食材,在餐饮市场上具有较高的价值。其肉质鲜美,口感独特,可制作多种美味菜肴,如清炖甲鱼、红烧甲鱼裙边等,深受消费者喜爱,常被用于高档宴席和特色餐厅。在中医理论中,甲鱼被认为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。对于因肾阴虚引起的身体虚弱、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失眠多梦等症状,适量食用甲鱼有一定的辅助改善作用。甲鱼还能养血柔肝,对于肝血不足所致的面色萎黄、眩晕、目干畏光、视物模糊、爪甲不荣等问题,具有一定的调理作用。其性寒,能清热降火,适用于热病伤阴、虚风内动、骨蒸潮热、低热不退等热性病症,可帮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,缓解相关症状。
甲鱼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,不仅在地球上生存了数亿年,还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从古代的宫廷美食到现代的高档食材,从传统中医的药用价值到现代养殖产业的发展,甲鱼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。同时,甲鱼在文化、经济和生态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,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见证者。